主营产品:生活废水一体化设备、农村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
  • 技术文章ARTICLE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天津众迈厂家污水生物处理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天津众迈厂家污水生物处理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 2022-07-06  点击次数: 916次
      天津众迈厂家污水生物处理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好氧颗粒污泥英文缩写为AGS,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颗粒状的生物组合体,它主要是利用生物自凝聚的特性而形成的一种颗粒状活性污泥。好氧颗粒污泥结构严密有规律,具有较强的沉降性能,在处理污染物方面能达到非常明显的效果。因为微生物本身固有的自固定性的性能特点,即便是在动态的条件下也能够很好进行凝固,形成团聚的生物体,而且不会出现膨胀现象,也不会降低水质。1980年,在污水处理的研究上发现了厌氧颗粒污泥,在采用厌氧颗粒污泥进行污水处理时发现其在处理污水的过程中会发生很高的温度反应,而且时间特别长,对于低碳类、氮磷含量高的污水达不到很好的去除效果。专家们在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好氧颗粒污泥,并且将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进行使用,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能够将高浓度的有毒有机物质,以及氮磷含量非常高的污水处理得非常干净,一些重金属和乳制品废水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于是好氧颗粒污泥技术成为环境工程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和焦点。
     
      2好氧顆粒污泥的特点
     
      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比较困难,受到的条件限制很多,而且不同状况下培养出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大小、颜色以及相应的性能都不相同。
     
      2.1色泽和颗粒
     
      好氧颗粒污泥的外形非常有规则,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颜色为浅黄色或者橘黄色并且有丰富的孔隙。颗粒污泥的颗粒直径会不断地变大,随着直径的增加,污泥的下沉速度也会跟着加快,污泥的密度和疏水性也会随之加大,这时颗粒污泥的体积是在逐渐减小的。当颗粒污泥的直径超过4㎜之后阻力加大,对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以及多聚物的分泌就会产生影响,最终导致颗粒污泥的表皮破裂,逐渐形成絮状活性污泥。所以在应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对化工污水进行处理时必须要掌握好颗粒污泥的颗粒大小和生物活性特征。
     
      2.2沉降性能
     
      好氧颗粒污泥的密度、体积指数以及污泥的沉降比指数综合数值都在最佳状态值范围,虽然含水率较高超过了97%,但是并不影响沉降速率,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速度是絮状污泥沉降速度的5~6倍,所以即便是水力负载很强的环境下依然具有非常高的运行状态和效率。
     
      2.3微生物多样性
     
      颗粒污泥内部形成分为很多的区域,有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微生物的有氧代谢能降解有机污染物,还可以氧化污水中含有氨氮的物质。氧化后的氨氮成分逐渐扩散到缺氧区和厌氧区,在这里微生物作为电子受体对其进行代谢,从而降低污水中的氮元素。同时颗粒污泥中的含有的微生物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COD、BOD和TN。还能够降低污水池中的污染物体积,从而降低了污水处理厂对占地面积的需求。
     
      颗粒污泥中,好氧颗粒污泥(AGS)具有表面光滑、密度大、沉降性能良好、能够维持较高的生物量以及承受较高的有机负荷等优点。M. Pronk等指出,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总体能耗为13.9 kW·h,比荷兰传统活性污泥厂的平均耗能水平低58%~63%,其出水水质可以达到传统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出水水质甚至更好。好氧颗粒污泥系统所需要的体积也比现有的常规活性污泥装置所需要的体积低33%左右,在能耗和土建费用方面均有所减少。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由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完成的复杂过程,其中既有微生物的作用,也包含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进行了长期研究,主要形成以下几种学说。
     
      1、 微生物自凝聚原理
     
      自凝聚是一种在适当条件下自发产生的微生物凝聚现象。有研究表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是由种泥逐步致密聚集的渐进过程,通过各种影响力进而形成颗粒污泥。由水力剪切力、pH等众多因素决定颗粒最终能否形成稳定的结构。
     
      2、丝状菌假说
     
      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中,接种污泥的微生物主要以丝状菌为优势菌种。反应器中培养出的颗粒污泥种类不同,丝状菌在颗粒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有研究通过对所培养出的不同颜色颗粒污泥进行破碎处理,得到丝状菌在颗粒污泥中的形成结构。好氧颗粒污泥在反应器不同阶段出现黄色、黑色及白色3种不同颜色的颗粒,不同颗粒污泥的菌种比例及形态结构都有所区别。总体来说,丝状菌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及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3、细胞表面疏水性假说
     
      根据热力学理论,细胞表面疏水性上升会减少细胞表面多余的吉布斯能,进而增加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致密的稳定结构。
     
      有研究表明,在3周的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污泥的疏水性由接种污泥的39%上升到73%,由此证明细胞表面疏水性是细胞自身聚集和附着的重要亲合力,对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疏水性对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这可能引起微生物的初始自身稳定,并进一步将细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4、选择压驱动假说
     
      有研究表明,通过控制沉降时间进而控制选择压是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缩短沉降时间有助于洗出沉降性能差的絮体污泥,造成相对较强的选择压,促进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选择压会导致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变大。缩短沉降时间可显著提高细胞多糖的产量、细胞表面疏水性及微生物活性,进而利于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对选择压的控制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
     
      5、胞外聚合物假说
     
      胞外聚合物(EPS)是在一定的适宜条件下由微生物分泌于细胞表面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自诱导体(autoinducer,AI)(信号分子)形成后释放,可以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中被细菌探测到。QS是细菌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和适应的一种现象,通过QS,细菌可以对种群密度进行监测,同时激活细菌生长的基因表达。
     
      研究表明,在好氧颗粒污泥周围松散附着的EPS是造粒过程的重要因素,主要由其中的蛋白质所决定。
     
      EPS的形成取决于反应器内的运行方式及环境,控制好相关参数有利于EPS的适量产生,从而形成稳定的好氧颗粒污泥。根据结合程度的不同,EPS可分为溶解性EPS(soluble EPS,SEPS)和附着性EPS(bond EPS,BEPS),BEPS又分为松散附着性EPS(loosely bond EPS,LEPS)和紧密附着性EPS(tightly bond EPS,TEPS)。
     
      6、阶段形成假说
     
      阶段形成假说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分为4个阶段,每一阶段由不同的作用力或物质发挥影响,促进接种污泥逐步形成颗粒污泥。
     
      第一阶段,由接种污泥表面细菌之间发生的物理运动来促进颗粒化,如水动力、扩散力等;
     
      第二阶段,由物理、化学及生物方面的各种吸引力来维持固体细胞表面和多个细胞之间的稳定连接,如范德华力、化学键及细胞膜融合等;
     
      第三阶段,微生物促使聚集的细菌成熟,EPS的产生、菌群的增长等过程均在此阶段;
     
      第四阶段,通过水力剪切力形成稳定的三维结构。该形成机理是目前比较全面的一种颗粒污泥形成理论,但因各种因素间的相互影响,仍难以完整涵盖好氧颗粒污泥整个形成过程。
     
      
     

     
产品中心 Products